发布日期:2009/3/23 8:42:4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41位读者读过
丢失了钥匙的男孩
鼓楼区琅琊路小学 梁俊杰
新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看到他们乖乖的模样,心里一阵高兴。开学的自我介绍进行得十分顺利,由于我对每一个孩子都加以一到两句的褒奖,被夸奖的孩子不禁喜笑颜开。(背景)
到了统计在校就餐人数的时候了,我请所有需要在校就餐的同学起立,孩子们很配合,于是我又请他们报一下自己的名字,以便记录。“王天、沈宁……”孩子们报过自己的名字,又依次坐下,整个教室里井然有序。
“小文……”我正在寻找这个名字的时候,教室里却一下子喧哗起来了。(冲突)
“发生了什么事?”我很诧异。抬头一看,班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正“横眉冷对”着刚报完名字的小文,胆子大些的甚至指着他说:“你不许在学校就餐!”“我们不要你在学校就餐!”此时的小文愣愣地看着大家,又看了看我。其他孩子仍然沉浸在他们的义愤填膺当中,并没有人注意到我正在悄悄地关注这一切。
我没有说话,我看见小文傻傻地站着,说不上可怜,也说不上孤立无援。因为他的眼中似乎并没有想要求援。
我仔细观察他:圆圆的脑袋上渗出密密的汗珠,时不时拿小手一抹,胖胖的身体晃来晃去,一双小眼睛总是在骨碌骨碌地转———看得出来,平时很可能是个淘气的孩子。(细节描写)
看来,我得为这场争执喊声暂停了,因为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对小文如此不满。
“你想在学校就餐,是吗?”我轻声问道,“是的,因为……因为我家住得远,我婆婆又没空来接我。”他笑眯眯地回答我,丝毫看不出同学的反应跟他有关。我点点头。
“你们认为有问题吗?”我转身问其他同学。“当然有!”“他不能在学校吃饭!”“……”教室里又一次喧闹起来,我不得不再次组织教学。
“我可以知道原因吗?”我询问道。话音刚落,眼前的情景让我又一次惊讶———全班除小文以外的同学几乎都把自己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对学生个人情况的调查了解)
在我的询问之下,我终于了解到一系列关于这个孩子表现的相关情况:他几乎欺负过全班每一位同学,尤其是女生受害更多;他拿过十位左右同学的东西,这些东西最终多以“死无全尸”而告终;他曾经把吃下的饭又吐出来放到同学面前,看到同学恶心难受的样子,他哈哈大笑;他也曾在课堂上捣乱,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听着孩子们一条又一条“控诉”,我被震惊了。我的震惊不是因为他的顽劣,他们的话只不过证实了我的猜想而已;我的震惊来源于孩子们的“团结”———他们正在团结一心地把一个原属于集体的成员往外拒绝、再拒绝。(思考和议论)
而小文如同一个丢失了钥匙的孩子———回家,走进家门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因为家里没有丝毫的温暖、期盼,有的只是斥责、敌视。
(点题)
我感到心痛。但是,我更深深知道,此时此刻,如果我利用教师的权威作出任何决定———让他留下或是不留下,势必会伤害到其中一方。我想留下他,但必须在大家同意的情况下,否则,即使小文进了“家门”,却仍然是个过客。我决定冷处理一下。
于是,我请他坐下,开始继续登记其他孩子的名字。
前任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小文的家庭情况很特殊:孩子入学前,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孩子随母亲跟外公外婆一起住。外公外婆十分宠溺孩子,平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够重视,当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不管情况如何就一味指责其他孩子,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教师处理的不满意。二年级时,父母复婚。但两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分歧较大,父亲比较严格,在公司有一定地位,因而在自身和孩子身上表现出优越感。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不系统,要么不管,要么狠狠揍一顿。(家庭背景的调查)
我决定先和小文谈谈。
我先问了他一些关于开学新体验的问题,他的眼中没有半点对陌生人的戒备。交谈中,我发现他和其他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和我说话时,没有一分钟能安静地交流,而是不停地抓耳挠腮,表情极其丰富。(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该生行为特征)
我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和他交换了意见,他向我表达了想在学校就餐的意愿。
“可是,同学们对于你在校就餐都感到害怕呢!”我没有说“讨厌”,而是用了“害怕”。
他一愣,说:“我不打他们。”
“你打过他们吗?”
“打过。不过又不是很重。”
“那么如果你吃饭时,又把饭吐出来,放在我面前,我也会受不了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哎呀!”他一脸不好意思的样子,“我不会啦!那时小,不懂事。”
听他小大人一样的话,我忍不住想笑:“这么说来,现在是长大了?”
“嗯,再说那次的菜我实在不想吃,才吐出来的。”
“噢。”听了这话,我有点高兴,看来他并不是真的想捣乱,只是缺乏沟通而已。
最后,我很认真地对他说:“老师很相信你,也很愿意留下你,每天和你共进午餐。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你必须要让大家信任你才行。你愿意努力吗?”(给以信任)
“啊?!”他似乎有点失望,又有点不知所措。
“放心!”我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们都会帮助你的。”
他半信半疑地点点头。
晨会课上,我对大家说,小文有话想对大家说。
他迟疑着站起来,说:“我想留在学校就餐,我以后不打你们了。也不做恶心的事了。”我赞许地朝他点了点头。
我看到大家一副不信任小文的样子。这也难怪,一下子要扭转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还真是不容易。
“所以,请大家放心,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小朋友的选择;也同时会保障每一个小朋友在校就餐期间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我保证!”说着,我举起了自己的手:“我同意给小文一个机会。”
一个、两个,小手渐渐多了起来。小文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我知道,这仅仅是孩子们出于对我的信任罢了。之后,我找到小文,告诉他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应当在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
“就像我们大家都有选择是否在校就餐的权利,也有在校安全、愉快就餐,不受他人打扰的权利,对吗?”我接着说。
听了这话,他点了点头。
之后,我跟小文约定:
1.中午就餐必须依照规定来做;
2.实在不喜欢的饭菜可以告诉老师,适当少吃一点,但不能浪费;
3.每天中午为同学服务一次,送餐具。
几周后,我得知他和其他孩子们快乐地游戏时,我知道:他找到回家的钥匙了。我真为他高兴。
反思这件事时,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由于这个孩子太过调皮,经常在学校惹是生非,受到老师的批评不少,所以对上学也没有什么兴趣。同学也不喜欢他,平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没人管,倒也落得自在。他的问题让我想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的问题。”
于是,我告诉家长孩子最近有了进步,建议他们多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多为集体做贡献;如方便的话,给孩子一本行为记录本,每天让孩子或老师记录一天中有代表性的实践,好人好事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不好的表现要件件仔细分析,鼓励孩子要每天进步一点点。
同时,我建议家庭成员之间也能经常互相沟通,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时能够互相体谅,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
之后,我和小文每隔一周交谈一次,了解他的学习生活。他常常不是这有问题,就是那有问题,但每次都能饶有兴趣地和我探讨一下事件中他的内心活动。
在整个交往的过程中,我充分对小文表示了同感,让他感受到我对他行为的接纳与理解,从而让他敞开心扉坦白地向我表达心向。他的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希望用自己的行为让父母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从而淡化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矛盾,以维持家庭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学校里由于缺少优势,不容易引起老师注意,干脆做个“反面典型”。其实,这个孩子的生活中是因为缺少关注而在寻求关注。所以,一方面,我建议老师和家长能在正方向上“多关注他”;另一方面,在反方向上,减少对他的关注。
一个被集体抛弃的孩子,就如同一个丢失了钥匙的孩子,不帮助他重新找到回家的路,他就可能会流浪,和家里人越走越远,最后失去家,甚至破坏家。在班级的建设中,如果放弃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巨大的阻碍,阻碍集体健康向上地发展。
(扼要地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