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8/10/27 19:32:1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80位读者读过
创造出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陶礼宾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道德标准:
真的标准:要让学生学到人类的真知识,学到生存的真本领。从这一点来讲,日本是做的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大家都知道,这个国家的人历来奉行武士道精神,学生都要参加武士道训练,这种传统沿袭下来,就演变成了现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的生存训练。而日本的这些训练很严格,甚至严酷,比如日本一所学校给学生们吃“忆苦饭”,孩子们面对从未吃过的、难以下咽的糠菜嚎啕大哭,连续三天拒绝进食,但校方毫不动摇,不为所动。到第四天,饥肠辘辘的学生才吃下了这顿饭。当然,这种做法必须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才行。
善的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而又自由发展。切忌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现在我们有很多学校开展了评比很多“带星”的学生,什么文明星、学习星、礼仪星、劳动星等等。我认为这些做法比评比“三好生”要好,对学生的激励更大。
美的标准:要让学生得到教师美的感染和熏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根据调查有十种类型的教师比较受学生喜欢:
一是严而有度的老师。 二是像妈妈的老师。 三是实习生老师。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 五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 六是温柔的美女老师。
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 八是充满爱心的老师。 九是说到做到的老师。
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
接下来给大家汇报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新课程课堂教学从道德角度的几个转变:
1.从“依纲扣本”走向“以生活为本”。(课程观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回归生活”的本质意义回归人本身。新课程改革强调将课程功能从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全方位地培养人,为学生终生的生存与发展负责。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弘扬人性的课堂教学革命。
2.从“重文本传授”走向“重过程体验”。(教学观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要求我们教师应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具体方法有:
(1)创设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氛围。
(2)尊重学生差异,学会等待;给予鼓励;创设支持的氛围;提供学生自我展示自己的机会……
3.从“教材的执行者”走向“教材的创生者”。(教材观的转变)
新课程中指出:我们不能就教材去教教材,教材上的内容只不过是学生学习凭借的拐杖、话题、范例和资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钻研,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从“独白”走向“对话”。(师生观的转变)
这种转变具体体现在:
(1)教师要淡化裁判意识,由教学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2)教师要学会倾听和包容,促进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同频共生。
5.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评价观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面向全体,要让学生感受成功,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根本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结束语!
2008年度江宁区首届教育科研带头人讲座材料
|
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陶礼宾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在教科室领导的安排下,非常有幸能来到美丽的江宁小学,向大家做一些交流。
在进入主题汇报交流之前,还是让我们从28年前的两个预言说起:
28年前,也就是1979年6月,中美两国访问团互访两国的小学教育。
回国后,中国人预言——
美国小学二年级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谈发明创造。结论: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同样,回国后美国人预言——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因此,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两种预言有一个共同点:都觉得20年后中国的科技和文化会发展的很快。
可是28年过去了,结果又是怎样呢?
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并非暴发户)
2003年,世界上共有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去半数。
而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获诺贝尔科学奖,杨振宁、李政道等人都是美籍华人,是受美国教育成材的,所以目前中国本土没有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
以上的这个事例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反思: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
专家们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把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压制了,好不夸张的说我们基础教育的每一步都在扼杀学生的原创精神。由此导致,大学生不会研究实际问题,参与事务的能力极差,医学院的博士毕业生上不了手术台等等。比如:一位专家做了一项调查试验,在黑板上划了一个圈,分别请教育官员、大学生、、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来回答。
结果令人深思;人的创造意识随着年龄的递增,最后真的变成了“0”。
此外,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还表现在:
问题一、学生不能好好的睡觉,健康权被剥夺。
许多学者专家一提到中国的“县中模式”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县中的质量、升学率都非常的高,那么县中的质量、升学率究竟是怎么搞上去的呢?种种现象表明:就是一个字“楸”,两个字“死楸”,三个字“往死楸”,学生苦到什么地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学生从鸡叫忙到鬼叫”。长期以往从而导致多数学生身体差、视力低、心理脆弱。有城市统计,小学生视力不良率30%,初中生70%,高中生80%,重点高中95%。去年,中国在招收飞行员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学生的体质差、视力更差,按照原来的飞行员招收的标准,几乎是招不到什么生源,只好降低要求,如:视力从原先的0.7降到0.3。
另外,因害怕学习,学习压力大,心理异常的学生逐年上升。为此,心理咨询室在各校应运而生,目的是帮助心理上有疾病或有困惑的学生做一些疏导,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这只是一种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应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问题二、学生不能充分运动、游戏和参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权利被剥夺。
有材料报到6-12岁的儿童78%感到不开心,63%不愿求助父母及老师,79%认为父母、老师太苛求。
大家知道今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这个意见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的。这个意见下发后,紧接着6月4日,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学习贯彻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广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至于这项活动各校开展的怎样只有各校自己知道。
问题三、学生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探究的权利被剥夺
有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说:他常常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弱一点,他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在10年前,他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现在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的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甚至是一些中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如此,这些学生在哈佛读研究生期间遇到很大困难,面对困难他们甚至不能继续完成学业。
针对以上的这些情况,许多专家和学者在强烈呼唤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要改革。要把学生失去的还给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还特别强调让学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让学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就是我今天讲座的主题。如何让学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呢?下面先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道德标准说起: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道德标准:
真的标准:要让学生学到人类的真知识,学到生存的真本领。从这一点来讲,日本是做的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大家都知道,这个国家的人历来奉行武士道精神,学生都要参加武士道训练,这种传统沿袭下来,就演变成了现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的生存训练。而日本的这些训练很严格,甚至严酷,比如日本一所学校给学生们吃“忆苦饭”,孩子们面对从未吃过的、难以下咽的糠菜嚎啕大哭,连续三天拒绝进食,但校方毫不动摇,不为所动。到第四天,饥肠辘辘的学生才吃下了这顿饭。当然,这种做法必须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才行。
再比如,为了从小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日本不少中学坚持每天让学生光脚在石子路上行走、跑步。有一个日本教育团还实行了一项“无人岛”训练。在一个没有交通,也无人迹的地方,学生必须生存一周,通过一周的艰难生活,不少人开始习惯动手劳动,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关心他人,与人合作,并变得勤快、聪明,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周”。如今在日本,这类“吃苦”活动开展得较为广泛。
日本中小学有一项规定,学生每天都要打扫厕所,学校一律不雇佣打扫厕所的工友。他们有一个口号:“把厕所打扫得比厨房还干净。”
日本人还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面参加劳动挣钱。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种教育孩子的理念与中国家长正好相反,中国的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多吃点苦不要紧,孩子应该少吃点苦。“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对中国父母最好的写照。
以上的这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虽然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四大发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很多值得中国人炫耀的东西。但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给外国人学得有摸有样,比如:老外唱京剧等。魏书生在江宁高级中学做报告的时候多次强调,中国的教育要把“根”留住,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留住。百家湖小学的“本真教育”值得我们学习。
善的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而又自由发展。切忌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现在我们有很多学校开展了评比很多“带星”的学生,什么文明星、学习星、礼仪星、劳动星等等。我认为这些做法比评比“三好生”要好,对学生的激励更大。
美的标准:要让学生得到教师美的感染和熏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根据调查有十种类型的教师比较受学生喜欢:
一是严而有度的老师。这种老师往往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又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这种教师认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给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
二是像妈妈的老师。这种老师多为中年女教师,他们有抚养孩子的经历和体验,知道抚养一个孩子的辛苦,所以对待学生表现出关爱和耐心,体现出一种母爱。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和烦心事告诉妈妈老师,而且在妈妈老师那里总是得到满意的回答和耐心的指点,所以他们对妈妈老师感到特别的亲切,也特别听妈妈老师的话。
三是实习生老师。这种老师处于实习阶段。他们的年龄与学生很接近,所以与学生很合得来。同时他们又不对学生将来升学负责,代课又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多,经常跟学生一起玩耍,很知己,自然受学生欢迎,离去后学生念念不忘,有时还保持通信来往。(我身有体会)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这种老师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对学生的缺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给学生很好的印象。
五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对长得很帅的青年男教师,学生把他看作青春偶像,但有个前提就是跟他们要合得来,是哥们,而且课讲得特好,认为有本事,让人崇拜。相反的,学生最痛恨那些动不动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大个子老师,认为他们无能,只会用武力征服学生。
六是温柔的美女老师。欣赏年轻女教师长得漂亮,穿衣得体,温柔又大方,感觉这种女教师声音好听,讲课有表情,绘声绘色,上课很轻松,是一种享受。特别喜欢上这种老师的课。对学生有耐心,象知心姐姐一样。学生最痛恨那种动不动就打就骂的女教师,常常背地里喊她“母老虎、恶鸡婆”。
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这种教师讲课往往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入新课,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学生感到疲劳时就会来几段风趣幽默逗学生快活,让学生乐学。学生最讨厌的是那些讲课枯燥乏味要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
八是充满爱心的老师。这些老师特别关心贫困家庭学生和离异家庭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经常将没有饭吃的学生带到自己家吃饭,将自己孩子的衣服给没有衣服穿的学生穿。老师的行动深深地感动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无限崇敬,自然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
九是说到做到的老师。这种老师是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学生一下子难以做到的,从不强求学生。而且这些老师教育的针对性很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不好高骛远或简单粗暴。
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这种老师德才兼备,说话有哲理,知识面广,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也同样受学生喜欢。
不知道我们在座的各位属于学生喜欢的哪一种类型的老师,如果能具备多种类型的话,那么你不仅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更是学生最崇拜的老师,学生喜欢你、崇拜你,那你教的这门学科学生也一定能学好。
接下来给大家汇报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新课程课堂教学从道德角度的几个转变:
1 .从“依纲扣本”走向“以生活为本”。
2.从“重文本传授”走向“重过程体验”。
3.从“教材的执行者”走向“教材的创生者”。
4、从“独白”走向“对话”。
5.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
先来谈第一转变:
1.从“依纲扣本”走向“以生活为本”。(课程观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回归生活”的本质意义回归人本身。新课程改革强调将课程功能从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全方位地培养人,为学生终生的生存与发展负责。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弘扬人性的课堂教学革命。
比如:现在的数学教学提出了“生活中的数学”,原来的品德教材、社会教材改成了《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些都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但我们的教学还是要应围绕教材进行拓展,不能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去教学,不然的话回引起不别要的麻烦。
举例:“读书为挣大钱娶美女”的尹健庭
现年49岁的尹健庭原是湖南省重点中学株洲市二中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平时上课不大给学生讲大道理,喜欢讲实话,按照他的思路,根据考点,他自己编了一套教材,每次中考成绩都排在学校前列,他的教学方法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在《入学教育课》中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就是指开学的第一节课,多数教师是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他是这么对学生说的:“那么我问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因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这就是尹老师的观点,此文在上学期学校检查教案时曾被教务主任看到,教务主任连连称赞“好极好极”,校长、书记看了也说“通俗形象”、“学生爱听”。后来这篇教案被学校拿到市里去评奖,被株洲市教科所评为2000年株洲市中学语文教研论文二等奖。而2001年4月初,中国青年报一名记者将他的观点概括为“读书为挣大钱娶美女”,这一观点出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争议。
许多人说尹老师这是“实话实说”,能激励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有许多人指出这是在误人子弟。
于是株洲市教科所、株洲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下文,取消了《入学教育课》一文原来所获的奖项。后来,这件事被媒体反复炒作,教育局也顶不住压力,于是下发文件解聘尹建庭。尹老师是有个性的那类,于是尹向株洲市中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株洲市教育局,要求其撤销“限聘”的处理意见。当年法院公开审理此案,经审理认为:根据《教师法》有关规定,在尹建庭的教师资格证未被撤销之前,他应当享有受聘权。
虽然没有被解聘,但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在随后的两个月中,尹健庭还是坚持自己的教学思想,没有做任何妥协。
2001年6月,尹健庭将其近百篇杂文、随笔、散文收编成集,取名《人世老枪》公开出版。《人世老枪》一书中没有“读书为挣大钱娶美女”的内容,但有一些言论还是十分激烈,如“天下最大的谎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的真心话就是‘专门利己,毫不害人’”等。
株洲市教科所、市二中领导发现这本书有错误言论,多次对其批评教育,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又找尹谈话教育。
迫于压力,当年学校根据教职工聘任制条例,决定对尹健庭解聘,将档案转到株洲市教育人才市场。听说,他现在在广东的一家民办学校教书。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课堂教学虽然强调以生活为本,但不能强调了生活而丢掉了教材,更不能为了挣钱取美女而读书,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脱离教材,更不能违背教学规律、违背教育方针。
2.接下来讲第二个转变,从“重文本传授”走向“重过程体验”。(教学观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要求我们教师应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具体方法有:
(1)创设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氛围。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小兔拔萝卜”的情境。图的左边画了一只灰兔,对话框中出示了“我拔了36个萝卜”;右边画了一只白兔,对话框中出示了“我拔了28个萝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编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自家种的那片萝卜地,长得出奇的好。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会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8个萝卜。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⑴: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看了图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⑵:兄妹俩共拔多少萝卜?
生⑶: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
生⑷: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生⑸:兔哥哥给兔妹妹几个两个就同样多?
……
教师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去寻找数学问题,成为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这样呈现问题的方式,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2)尊重学生差异,学会等待;给予鼓励;创设支持的氛围;提供学生自我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般学生通过思考已经得出结论了,可是后进生却离结论还差一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后进生一点时间,应该学会耐心、机智的等待,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后进生完全能在课堂上得到收获,完全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出色。下面的这个案例足以能够说明这个观点:
学会等待——“老师,让我再想一想”
在教学“用厘米量物体”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量物体的方法后,为学生们提供了不少的测量工具和需要测量的物体。我这样做,目的就是要创设一个丰富的问题情景,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当大家快测量好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老师,我这个怎么量啊?”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班上一个成绩不算理想的学生,只见他手拿一把直尺,扯着一根绒线无从下手。见此情景,我发现自己出差错了,本来这个材料是应该发给他的同桌的,我发给他的这个材料是物体的长度比尺子长,不好直接测量出来。于是,我赶紧跑到这个学生身边,想要告诉他应该怎么量。他急忙说:“老师,让我再想想吧。”这句话堵住了我的口。心想:是啊!谁说他就不能量出来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一个机会呢?于是,我点点头,用目光告诉他:“老师相信你,老师等你”。但是,班上的学生都量完了,只有他在摆弄,学生们有些等不及了,都急着想告诉他。我说:“我们先交流一下,等等他,相信他一定会量出来的。”果然,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一个惊喜的声音:“老师,我量出来了,是26厘米。”只见他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接着又说:“我是把这根绒线对折,量出来的是13厘米,因为对折后有两段,那就应该有26厘米。”学生们都惊讶地看着他,同桌已经急不可待地帮他检查起来,也喊到“对!对!对!是26厘米!”随着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他笑了,我也笑了。
这就是等待的结果,我认为:这就是给后进生补课的最佳时机,是给他补知识吗?不,是给他补自信,帮他找回学习的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3.从“教材的执行者”走向“教材的创生者”。(教材观的转变)
新课程中指出:我们不能就教材去教教材,教材上的内容只不过是学生学习凭借的拐杖、话题、范例和资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钻研,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引入生活内容;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重组教学单元等等
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特长,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教材内涵,存在差异地使用教材。有的教师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擅长美术音乐来组织教学效果也不错。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用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有的教师教学《太阳》运用简笔画勾出太阳和大海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都是较好的教材拓展,效果都不错。
4、从“独白”走向“对话”。(师生观的转变)
这种转变具体体现在:
(1)教师要淡化裁判意识,由教学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这个角色我们教师如何扮演?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2)教师要学会倾听和包容,促进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同频共生。
A.教师为什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了,对话才能有针对性;倾听了,对话才能产生共鸣;倾听了,对话者才能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
B.教师应该要倾听什么: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倾听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如此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心灵的对话。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课上老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作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一个男孩子怯生生地说:“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说完,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哄笑了……转眼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男孩已经大学毕业,在省高检院工作。他在给当年的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把那没说完的“说话作文”写给老师: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夏的鲜花盗去,装扮春天的风流。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世间的黑暗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手。”看完着封来信,这位语文老师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时的我能多一点耐心、学会倾听,就不会打破这个孩子美丽的梦了。”
多么奇特的想象,在孩子童话般的意念中,老鼠也可以代表真善美的英雄。如果在我们的课堂出现这样的事,可不能轻易放过。
5.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评价观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面向全体,要让学生感受成功,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根本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第六册《荷花》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读完后,学生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荷叶挨埃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写得非常美。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挨挨挤挤”可以看出荷叶长得很多,很茂密,所以我感觉到很美。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一大片荷叶展现在我的面前,的确很美!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我还从荷叶的颜色上、形状上感觉到很美。你们看,“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这么多的荷叶,又大又绿,难道你们认为它不美吗?
师: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荷叶的美。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荷叶的美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也感受到了荷叶的美!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一池美丽的荷叶,我想和他们比一比。(学生模仿老师评价)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小朋友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
在《荷花》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真的,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我们。从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不比老师评价的差。再比如说:现在学生的英语水平、电脑、绘画、音乐方面的才能,完全可以与我们的老师同台竞技。
为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不要只看学生的语、数、外,更要看他们的特长,看优点。不过,现在的学生对老师要求也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可能一提到学习、一讲到新课程,我们有的教师心里总在想:自己的事情这么多,那有时间学习、那有时间研究,自然而然地对学习、对课程改革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或许我们能从下面这首小诗中找到一点什么?
《凡事感激》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醒觉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激,学会感激。
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感激失败,因为它使我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感激成功,因为它使我生命铺满精彩,写满美丽;
感激掌声和鼓励,因为它给我更大的能量和勇气!
同时,也感激批评和挑战,因为它警醒我自知、自明。
凡事感激---感激一切造就了我的人!
结束语:
接着这首小诗我也想感激一下:
感激新课程改革,因为是他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感激教育科研,因为是他给我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今天最要感激的是我们江宁小学的领导和老师,是你们给我提供了这么一次难得的机会。
感激完了,我的汇报也结束了,讲的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