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发展中心>>青年教师论坛>>张勤>>阅览文章

[原创]《看见》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5/10/8 17:50:18 出处:本站 作者:张勤 有813位读者读过


最近两天才把柴静的《看见》读完,只能说是读完而已,连读过都不敢说,因为有些人物的情感转变确实比较晦涩难懂。现在翻过来看看仍然是似懂非懂。这本书厚达四百多页,看完它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这期间我看完了《爱弥儿》、《追风筝的人》、《教育,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谁的青春不迷茫》、《野蛮生长》、《傲慢与偏见》、几本《班主任之友》和《江宁教育》等等。去年大四下学期开始读《看见》,一度迷恋读了一百多页,后来觉得里面记录的真相太过残酷不敢继续读下去,把它扔到了抽屉。直至《穹顶之下》,又把它翻出来看了几十页,感觉有些描写文字浅显但内容难懂,又中断了阅读。最近因为一些身体原因需要在家静修确实无聊包括开学要交一份读后感,又把它拿出来继续进行了阅读,这才读完一遍。趁着现在脑子里还有些印象和感受就完成这篇读后感吧。

这本书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央视的10年经历。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一共二十章,二十个故事。有非典、唐山大地震、两会、药家鑫案、虐猫案等等。带给我的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沉重。在大量的报道里面,他们只是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这样说道。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非典”的采访,犹记得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放了好长时间的假,整天和弟弟窝在家里,哪都不敢去。爸爸妈妈还在外地,每天都会给我们打电话。当时虽然不太懂,但听说死了很多人,心里还是很恐惧。可是当时柴静和她的同事却走入了一个随时可能丧命的环境。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白天也完全靠灯光,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第一次进入病人房间的时候,她既紧张,却又期待。渴望真相!

书中提到有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去世,她六岁的小女孩叠着幸运星说瓶子满了,妈妈就回来了。可是我感觉得到,这个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的妈妈已经离开了,她只是想用最天真的方式坚强。灾难面前,人人都脆弱,却又比谁都坚强。

柴静写着当时最令她震撼的是五个字“非典结束了。”是啊,一场灾难,结束了。一场压抑已久的黑暗,终于破晓。突然明白,在任何灾难面前,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活着便是活着,活着,真好。

一个记者为了真相,拿自己生命去赌,能有几人做得到呢?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要求采访。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尊重。

书中第七章《山西,山西.......》谈到了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揭露了山西煤炭经济背后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当人们还在谈论着山西煤老板如何富有、儿女婚礼何其豪华时,柴静笔下的山西给人带来的却是一种压抑感。有当地官员讥笑柴静,“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柴静回答,“我办的就是。”

看完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到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我想我们每个踏入工作的人都应该会有这么一段心路历程吧。对于初入职场的我来说可能现在更多的是青涩和倨傲,希望自己之后能够摆正心态,抵住压力和挫折不断地完善自己。

另外,从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会一种思想——独立。独立地思考,不受他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摆脱“自我”的影响,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可能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但是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我成长的描述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要成为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你呢,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衷?十年后敢不敢对自己说:我曾有梦,未忘初衷!

上一篇:[转载]教育
下一篇:[原创]课堂上为何会频频出现插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