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6/30 8:28:58 出处:本站 作者:李鸿见 有898位读者读过
《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是在学生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的基础上学习的。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人,教师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经历、体验、发现”的科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同学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研究科学的状态,从而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无穷乐趣。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在每个活动时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与触动,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使学生的积极性无意识地调动起来,让知识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学生的心。沉浮研究活动时每一小组都有一颗消毒药片,学生在汇报交流时都提出了药片在水里不见了(溶解了),我就顺势引入溶解部分的研究活动。与学生回顾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作溶解;固体在水中或沉或浮的现象叫作不溶解。
第二,我在教学中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基本兼顾了每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地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做了细心观察,还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发表意见的机会。
在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时,先让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因为预测也是一种思考,是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指向灯。所以我有目的地选择了12种固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讨论、预测,而且在验证时每人平均可以有四次机会动手实验,真正体现公平研究原则。在学生讨论时,我还不时地与他们一起讨论、验证,给他们有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我细心观察,有机地选择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同时进行初步的科学答辩。通过全体学生的交流、讨论,知道有的固体在水中会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有的物体在水中会立即下沉,有的会逐渐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