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特色建设>>阅览文章
发布日期:2016/10/6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诸晓艳 有1134位读者读过
树鼓乐特色品牌 扬龙小鼓娃精神
悠悠秦淮,南北两源,汇于龙都,孕育了厚重激昂的湖熟文化。早在明代龙都万安圩区就流行着的一种“三人鼓”、“麻雀蹦”的鼓乐表演,人们农闲时、走庙会玩耍时、家庭喜庆时,这种鼓乐表演都是整场娱乐活动的压轴戏。后来民间艺人看到由娃娃们打鼓更加生动有趣,于是就把鼓乐的表演过程加工、改编、定型为前奏、单抄双放、转鼓、追逐、嬉戏、逗乐等十三个步骤,以适合儿童玩耍,定名为:娃娃鼓。娃娃鼓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龙都人的至爱。
一、鼓乐历史 为学校文化奠基
龙都中心小学始建于1948年,她枕方山,卧秦淮,徜徉于秦淮河的悠远,沉醉于湖熟文化的厚重。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龙都娃娃们却对憨态可掬的“娃娃鼓”情有独钟。数十年来,龙都小学的领导深知孩子们对鼓乐文化的“偏爱”,在“文化课”之余,也不忘授予他们娃娃鼓技艺。近年来,学校领导进一步分析学校所处区域特有的文化优势,逐渐将鼓乐文化融于学校的育人理念之中,提出了“传承鼓乐艺术特色,打造阳光体育校园”的发展思路,将传统鼓乐文化作为龙都小学校园文化的一块奠基石。
龙小人觉得:鼓乐文化,如同潺潺溪流,让孩子们顺着这条潺潺溪流不仅可以认识中华鼓乐的丰厚博大,还可以进一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悠远。多年来,“娃娃”鼓团队伴随着学校文化而形成、发展和壮大,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成长,发挥着特殊的“育人、益智、健体、激趣、砺行” 等教育功能。
在传承鼓乐艺术特色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倡导“量才”的教育理念,逐步积淀了“以鼓育人、以鼓益智、以鼓健体、以鼓激趣、以鼓砺行”的鼓乐文化精髓;孕育了活力四射、激情洋溢的教师和学生;催生了情理交融的课堂和课程;确立了“鼓乐龙腾”的特色建设理念和“敲龙小鼓韵、传鼓乐文化、养浩然正气、练强健体魄、塑民族之魂”的特色创建思路。
为将进一步提炼和发扬鼓乐文化,学校将原来的“娃娃鼓”兴趣班,逐渐扩大并于1996年正式组建成如今的“娃娃鼓”乐队。经过老师和孩子们的辛勤付出,鼓乐队组队二十多年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喜爱,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1996年12月参加南京市鼓乐大赛荣获金奖,1997年6月参加江苏省群众文化汇演荣获二等奖,曾四次作为选送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11年12月,鼓乐团参加中国儿基会举办的“让我玩”大型体育公益演出和第十届“东山秋月”戏剧小品大赛开幕式表演。新编娃娃鼓《鼓娃闹春》在“一起来跳舞”南京市原创舞蹈惠民活动中获优秀奖。同年参加“中国梦.我的中国梦”江苏舞蹈新人新作品比赛中获舞蹈、创作双铜奖。2014年鼓乐团创作的《龙腾鼓韵》又获殊荣,被特邀参加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闭幕式表演,随后又与小红花艺术团合作参加了省群众文化艺术节、省国庆65周年晚会。2015年,鼓乐团参加了“南京六大民俗节”的开幕,均获得了全场一致喝彩,参加江宁区团队大赛获一等奖。2015年11月又参加了江宁区第七届运动会的开幕式和“圣洁甘孜,走进江宁”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鼓乐传承 为学生成长护航
1.营造鼓乐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软硬兼备的教育力。走进龙小校园,人们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鼓乐文化气息。学校大门上方镌刻着刚劲有力的“鼓乐龙腾、鼓出精彩”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文化场”——鼓乐广场。广场采用多种呈现方式,生动立体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鼓乐文化、娃娃鼓发展历程和学生们在各种场合中潇洒灵动的击鼓画面。龙小的孩子们虽然对这片“文化场”每天都耳濡目染、烂熟于心,但每历经此地还是要驻足观赏一番,体味一下鼓乐文化的韵味,或许娃娃鼓对龙都的娃娃们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诱惑力。
为了更好地浓厚学校鼓乐文化的氛围,学校不仅充分利用楼道、班级文化墙等整片的宣传“主阵地”,还特别挖掘那些散落校园各处不太起眼的零星墙壁和角落,从细微处精心设计,让环境和鼓乐文化融为一体,让草坪上的标牌说话,让墙壁上的历史人物说话,让广场上的雕塑说话……环境无言,但最具说服力。
下课了,一群孩子的目光透过学校鼓乐室的窗户玻璃,欣赏着在架子上蓄势待发的大鼓、手鼓、盘鼓和腰鼓,目光最后停留在那鲜艳的表演服装上,或许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上演了一场自己穿着这些表演服在打着聚光灯的舞台上的精彩演出。
2.开展鼓乐特色活动
鼓乐的育人、健体等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龙都小学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娃娃鼓乐队,但远远不能满足全校孩子对娃娃鼓的渴望。为了更好的体现“关爱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学校决定以“娃娃”鼓精品项目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增设了手鼓、盘鼓、腰鼓等一大批鼓乐课程,拓宽了鼓乐文化建设的道路。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有击鼓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的身体都能得到锻炼,心灵都能接受鼓乐文化的熏陶,学校又专门组织教师精心编排了室外和室内两套鼓棒操以及形式多样的鼓棒游戏,作为学生阳光体育锻炼——“大课间”活动每天必练的运动项目和室内体育课的必修课程。
整齐划一的鼓棒操、趣味横生的鼓棒游戏……孩子们玩于其中,乐于其中,鼓乐文化就这样一天一天普及到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当中。
学校除了每周通过手鼓、盘鼓、腰鼓、大鼓等鼓乐社团让龙小的孩子们学习鼓乐文化外,每学期还会举行丰富多彩的鼓乐比赛,来进一步点燃孩子们学鼓乐、爱鼓乐的热情……
岁月无痕,但最具穿透力。龙小的孩子们踏着时间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鼓乐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3.收获学生欣喜变化
校园里,鼓声隆、活力射、人心和、灵气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和进取氛围。孩子们“学打鼓,扬精气,开睿智,塑健体”,促进了多元发展和个性发展。
龙小的孩子们经过鼓乐文化的洗礼,老师和家长惊喜地发现:原来体能差的变强壮了,小胖子变苗条了;以前做事懒洋洋的,也变得精神振奋能吃苦耐劳了……一位娃娃鼓指导老师在训练总结中写到:听到鼓乐训练通知时,孩子们欢呼雀跃着;做训练准备时,孩子们相互帮忙着;老师要求休息时,孩子们还“偷偷”练习着……一次次敲击,一滴滴汗水,练就了一个个小虎妞、小壮娃。
龙都小学对以娃娃鼓为核心的鼓乐文化的传承和阳光体育校园的打造,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和好评。家长纷纷表示:孩子自从学习打鼓后,做事有耐心了、走路有精神了,能吃苦了、愿和其他人合作了……
三、鼓乐齐鸣 为学校发展扬帆
龙小人认为: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注重特色发展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才能有效发挥育人的作用,使特色教育真正滋润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从创建鼓乐队伊始就十分注重鼓乐课程的开发,并在鼓文化向学科渗透和鼓乐课题研究方面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开发鼓乐校本课程,让特色教育走进课堂
学校在原先《龙都娃娃鼓训练手册》的基础上,结合龙都孩子的特点,编写出了一套《鼓乐龙腾》校本教材,其中包含手鼓篇、盘鼓篇、大鼓篇、腰鼓篇、棒操篇等分册。这套教材图文并茂,既注重鼓乐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动手实践的操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此套校本教材,孩子们可以一边徜徉着、继承着悠久的传统鼓乐文化,一边又可以在打鼓的节奏练习和肢体协调训练中,锻炼身体、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2.学科教学渗透鼓文化,让鼓乐文化拓展延伸
在学校的倡导下,教师对学科教学中与鼓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收集与整理,以年级为单位,形成比较统一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可结合识字教学,了解与鼓相关的字词;中年级可以了解有关鼓的成语;高年级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鼓的历史。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安排适当鼓的节奏训练环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进行鼓的作品和小报的创作。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进行各种鼓点的敲击训练……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地方课程、阳光体育锻炼大课间和社团活动时间,专题推进“鼓乐龙腾”校本课程,使鼓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3.以课题研究为基石,提升鼓乐特色教育的品味
为了将鼓乐特色教育推向深入,学校以《基于“龙都娃娃鼓”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为课题,以科研的方法、理性思维为学校鼓乐特色教育与体育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寻找到最佳契合点。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学校敞开校门,借智借力,广邀专家、学者为教师们指点迷津,老师们受益匪浅。2012年6月,该课题作为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已经顺利结题。目前学校正充分利用课题研究的成果来不断充实鼓乐特色教育的内涵,不断提升鼓乐特色教育的品味,让龙都小学的鼓乐特色教育既“接地气”,又“通仙气”,雅俗共赏。
龙都小学的鼓乐特色永远植根于“教育”,“育人、益智、健体、激趣、砺行”是龙小人永恒的追求。
听,校园里娃娃鼓鼓声又隆隆,撼人心魄、催人奋进。这鼓声,承载着秦淮河悠远的芬芳,承载着龙小老师殷切的期望,承载着龙小娃娃们无邪的梦想;这鼓声是龙小人蓬勃的朝气,这鼓声是龙小人不竭的动力,这鼓声正推动着龙小——这所农村小学,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