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发展中心>>青年教师论坛>>时怀芹>>阅览文章

《蒲公英》教后反思

发布日期:2016/10/12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时怀芹 有723位读者读过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性强,结构特点很明显;语言优美形象,叠词和四字词语反复出现,对话描写更是生动而富有个性,寓理深刻。

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我打算借助教材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抓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感悟寓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第一课时从预习出发,立足读准、读通,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解决生字的识写;第二课时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典型人物对话的朗读,借助创情境、评价等途径指导学生读读议议,读读演演,读读说说,摒弃了繁琐的分析,以读见悟,以悟促读,有利于积累、吸收文本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猜谜揭题后我先让学生介绍蒲公英,一方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这也是检查和激励学生坚持做好预习的有效手段。接着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图词、图文结合,不仅分散了识字写字的时间,简化了教学环节,还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声像结合,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语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依据本课生字比较集中的特点(基本在第2自然段)以及孩子已有预习基础,我采用随文识字,不仅可以简化教学环节,而且把字词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词义,学习运用,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阶段目标,我采用填空方式引导学生逐段概括段意,为后面把握全文内容作好铺垫。

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先引领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此基础上,用填空的方式为学生搭好“脚手架”,不仅降低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也使故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轮廓,为复述打好了基础。

最后我留了8分钟给学生进行写字训练。

    不足之处:

1.没有按照第一课时的基本模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就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2.谜语出示后没有让学生整体读一读,培养孩子对童谣的兴趣。

3.学生在交流收集的蒲公英的资料时只会照着资料读,不能化为自己的理解,没有加以引导。

4.字词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本课中有一些有规律的词,如“金光闪闪”、“银花朵朵”等ABCC的词,如“黑黝黝”、“金灿灿”等表示颜色的ABB的词没有放在一起系统训练。“绒球”的“绒”字,学生不理解怎样的东西是“绒球”,应该用扩词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丝绒”、“绒布”。“小降落伞”的“降”没有讲明它是多音字。在随文识字后没有把所有的词语再集中起来一起读读。在理解“嘱咐”这个词时没有点明这应该是长辈对晚辈的,引导学生造完句后不应该出示句子,这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作本上造一造,以此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5.朗读训练不够到位,如第二自然段中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的嘱咐没有进行深情训练。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是非常有感情的,种子发芽要靠三个条件:阳光、温度和水分,学生不了解怎么能体会到太阳公公的深情嘱咐呢。

基于本堂课如此多的不足之处,我重新反思了我的教学,并对如何上好语文了进行了深思。这些不足都是我教学成长中的动力,慢慢探索,慢慢积累。

上一篇:学困生辅导心得
下一篇:重回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