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10/8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15234 有974位读者读过
《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在中国,也许任何时候都不像今天这样如此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200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2006年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如此紧锣密鼓的文件推出,一方面昭示着学校文化建设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成为关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学校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如何积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实现不同文化的智慧融通与多元整合,塑造师生的完美人生与健康人格,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热点。
我校组建 “龙都娃娃鼓”学生社团的已经10多年了,社团曾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重大演出,如1997年参加南京市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998年参加江苏省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999年中央电视台农村节目实拍专题片,200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广场文艺演出……龙都娃娃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但多年来,学校主要以“娃娃鼓”学生社团的形式展开活动,只有少部分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并没有深入发掘“龙都娃娃鼓”的内涵,学校师生对我们中华民间“鼓乐文化” 和“鼓乐精神”并不十分了解。。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建设富有“鼓乐特色“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特色,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培养师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对提升学校品位、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等方面积极作用的认识,对探索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策略、内容、功能等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发掘“龙都娃娃鼓”的内涵,让学校师生对我们中华民间“鼓乐文化” 和“鼓乐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建设富有“鼓乐特色“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特色,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培养师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因此,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对丰富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推动素质教育高水平的实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龙都娃娃鼓”: “龙都娃娃鼓”是南京江宁区龙都地区的特色文艺项目,是从社会中产生而移植于校园文化的一种鼓乐表现形式,是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龙都娃娃鼓”取材于江宁麻雀蹦,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体现了儿童的童趣。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的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日益强化。学校文化包括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也包括学校精神、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学校师生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有区别:学校文化不等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是比校园文化大得多的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延之一,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当中的子文化系统。校园文化始终走不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动的设计,而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等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持之以恒的打造精神、物质等各层面的学校文化。根据顾明远先生的看法,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进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特色。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就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人文历史、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师资水平、学生特点等提出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并在学校成员中形成共识,进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各层面的具体工作加以精心设计和规划,努力形成学校文化特色。
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进行育人的文化背景,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培养师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高度来引导人、塑造人。因此,其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健体益智、团结协作、提高能力”的教育的过程。以“龙都娃娃鼓”为基础,以“鼓乐文化”为突破口,做到“以鼓辅德,以鼓益智,以鼓健体,以鼓促能”, 切实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将是龙都小学提高和发展的动力。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关注“学校文化”概念的应该是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他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学校文化”这个概念,并把它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这是“学校文化”概念的初始。
在中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世纪之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和自觉的系统建构,更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这种形势下,学校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学校和学者率先对学校文化着手研究,随后遍及全国,国内许多权威教育报刊也开辟专栏展开讨论,并取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如顾明远的《论学校文化建设》,叶澜的《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彭刚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等。山东省有个“山东学校文化研究所”,是全国首家进行学校文化研究和学校品牌策划的科研机构,帮助、指导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研究。北京市十一中学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上海建平中学的“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绍兴市马山镇中学的“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的研究”等。这些课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通过大量的搜索,我们发现还没有学校进行“基于‘鼓乐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研究工作。我们将深入学习专家、学者们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借鉴其他学校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文化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文化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不同形态的创造物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化的本质在于: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反映,并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的精神生产的产物及其状态和程度。
2、 教育学理论依据——“文化适应性”原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提出了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教育不是培养抽象的人,而是将来要适应一定社会的文化生活的人,所以教育应有社会关系的观点,要考虑到社会关系中的种种因素,即教育要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第斯多惠认为教育首先要有民族性,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本民族的文化;应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讲授本国的历史地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其次教育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优良品质,要教育学生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要求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发掘“龙都娃娃鼓”的内涵,弘扬灿烂的中华民间“鼓乐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特色。
2、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突出鼓乐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和谐的、富有鼓乐特色的校园环境,形成鲜明的学校文化,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龙都娃娃鼓”的内涵研究
2、基于“龙都娃娃鼓”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研究。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是现代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包括学校的建筑物与布局,及其风格,文化设施,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绿化与美化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设计与建设、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正校门、大型壁画、校史馆的设计与修建;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等的创作设计与修建;内部陈设布置,如学校教学楼、图书馆等的陈设布置、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黑板报、橱窗、标语牌、广播、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我们要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让每一位走进龙都小学校门的人都能感受到我校浓郁的鼓乐文化的氛围。
3、基于“龙都娃娃鼓”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的研究。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化节、艺术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丰富师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其中我校准备把学生文化建设研究作为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因为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精神风貌、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学校文化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学生文化既反映了一定时期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历程,留下了学生的印记,又逐步累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在课题的引领下,秉持“健体益智、团结协作、提高能力”这一教育理想,以“以鼓辅德,以鼓益智,以鼓健体,以鼓促能”的理念关注学生,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多彩的活动平台、展示平台、对外交流平台,充分尊重、发展每一位孩子的个性潜能,让孩子们拓展视野,丰富体验,提高文化素养。
4、开发和实施“龙都娃娃鼓”校本课程的研究。
“龙都娃娃鼓”校本课程是我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鼓乐教育的重要载体,本课题将在已有的校本教材《龙都娃娃鼓训练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分低、中、高三个年段编写了三套腰鼓教材,并结合“娃娃鼓”的表演动作创编具有我校“娃娃鼓”特色的鼓乐操,以此来丰富学生大课间的活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学校课程文化,提升学生的鼓乐素养。
七、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进行育人的文化背景,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培养师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高度来引导人、塑造人。
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突出学校文化的人文性。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等,都始终围绕“鼓乐文化”这个核心,从而形成我校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校特色文化。
尽管目前国内中小学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比较多,但据我们所知,关于鼓乐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很少, “龙都娃娃鼓”又是我校的一项特色文艺项目。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选题本身就有创新之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龙都娃娃鼓”文化内涵,凸现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策略,并创造性地开展行动研究,因此,我们的研究成果将会有一定创新之处。
八、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认识学校文化,并对此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对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4年12月)
(1)第一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法,制定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确定目标、内容、发展思路。并制定实施方案,重点进行““龙都娃娃鼓”的内涵研究”、“ 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研究”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2)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2月。
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总结前阶段的研究工作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策略,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深入展开各项研究工作。
(3)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状况,进一步深入研究。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2)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
(3)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科学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将指导科学的实践。我们首先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开始初期研究,通过查阅各类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资料等形式,获取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从多角度、多渠道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选准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长期运用调查研究法。一方面,针对课题,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调查,获取各类设计方案,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将不定期开展调查,探求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为研究的不断推进提供第一手资料。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始终坚持行动研究法。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大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来自实践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4.案例分析法: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不同侧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教师、学生、管理者的文化行为方式,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其中的经验将作为典型为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十、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龙都娃娃鼓”的内涵 |
论文 |
2012年8月 |
龙都娃娃鼓”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 |
2012年8月 |
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研究 |
论文 |
2014年12月 |
学校鼓乐文化节资料 |
视频、照片 |
研究过程中 |
学校学生文化的研究 |
论文 |
2015年12月 |
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
研究报告 |
2015年12月 |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科研能力简介
(1)、主持人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主持人曾主持省十一五课题《农村小学实施有效性校本教研的研究》,并已结题。
(2)、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校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德育处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他们都曾参加过各级课题的研究,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饱满的教育科研热情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教师作为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
2.课题研究基础
(1)、学校承担了省级“十一五”课题《农村小学实施有效性校本教研的研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升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2)、围绕本课题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这些文献资料、理论文章,加深了对“基于‘龙都娃娃鼓’的学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学校领导一向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发展学校内涵的重要抓手。学校一把手校长担任本课题组组长,直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因此,无论是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予以充分的优先考虑和满足。
3.完成研究任务的时间、经费投入、实验条件、资料获得等保障条件
(1)、课题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课题组在课题准备阶段一直在思考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建设学校进行积极思考,准确定位。去年区教育局投资20多万为我校建成了鼓乐广场,学校又投入了近5万元重新添置了鼓乐设备,学校领导班子不仅关注硬件建设,更关注学校的内涵建设。领导班子提出了一系列办学设想,初步构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
(2)、学校建立了完备的教育科研激励与保障制度
学校将根据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和课题管理制度,充分保障文献资料收集、专家讲学、研讨交流、学习培训、成果出版、教师科研成果奖励等科研经费的支出,为课题研究提供积极有力的经费支持。
学校已开展了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接下来我校课题组将严格按照规划目标、实施步骤,全校动员,全员参与,积极实施。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并通过成果推广,促进地区同类学校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