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1/19 15:39:00 出处:本站 作者:李冰 有1172位读者读过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一重难点来设计的。怎样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建立这一空间观念呢?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第一、设计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真正形成空间观念;第二、设计的活动学生是否有兴趣。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物品,有回形针、铅笔、小棒,我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物品,把抽象的概念厘米进行物化、形象化,从而达到建立一厘米的空间观念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此,本课我着重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桌子的长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尺子是如何产生的。为此,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就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2)我们怎样使测量的结果一样呢?如果用同样长的小棒来量,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再一次尝试用同样的统一的测量工具量,使他们体会到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从而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线段、书本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对于直尺的认识,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2.注重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它的表象的:(1)画,让学生从0画到1,这一小段就是1厘米;(2)找,让学生找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由于找的东西是学生喜欢的,在学生的独立学习完成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了集体的交流,这一交流过程使本来一些并没有发现的同学,通过其他同学的汇报,也掌握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实现了集体智慧的共享。(3)估,通过实物投影演示:用尺子量一量哪个手指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宽的手指固定住,然后把手指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比一比。(4)剪,通过“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剪出1厘米长的小棒。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5)思,让学生根据尺子想一想还有哪一段长也是1厘米,这其实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索到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1厘米的表象物化,真正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观念。最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学习的平台”,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使体验成为学生有效的基石。以上这一学习活动,由于学习材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自主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高。
3.重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让学生量生活中的物品,使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并也不陌生,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他们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猜测、归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