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7/12/26 7:29:24 出处: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作者:徐聪文 有974位读者读过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陈旧的历史类书籍,并不像我们中学或大学时代所学的任何历史教材(或者说任何国家的历史教材),因为书中的描述在不断的切换着视角,并不从某一国、某一民族的单一角度去陈述,而是通过约1000多篇参考文献(足以见其客观性),从大量历史的碎片资料,整个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一欧亚大陆动脉的漫长历史。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通过这400余页的碎片重放,我们还是可以细细的品味着这条辉煌之路的历史变迁,以及围绕着这一区域展开的“权利游戏”。

  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中东、中亚地区,仿佛只有这几个关键词:战乱、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石油、落后。但是将时间尺度拉长,就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曾经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从波斯导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就像后来的欧洲、如今的美国、未来可能的中国一样,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就像读者在结语里所说的一样,将过去的历史串联起来,而且是以不同的视角串联,会将我们的视角拉高到一个层次,去分析历   史上的各种事件,其背后到底是怎样的逻辑在主导着事情的发展,将这些错综复杂的事件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或许我们才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奇妙。 历史为什么总是不能像我们规划、想象的那样发展,为什么一些明显的愚蠢举措,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却是那么顺理成章,比如纳粹、比如伊战,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亲临当时的时代环境,以今天人们普遍的价值感去衡量过去,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就像我们今天看似正确的决策,在未来或许也会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一样。所以,不断将自己的视角拉长,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先宏观再微观的动态分析方法,而不是单就某一点去讨论,或许才是一个正确合理的历史观察角度。
   但或许完全、绝对的独立思考与观察,这是一种不存在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不是机器,无法完全消除脑中的固有印象与观念,空杯的心态又真正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上一篇:写人作文离不开写事
下一篇:国家公祭日国旗下讲话?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