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9/11/4 8:15:5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84位读者读过
东洲小学教师成长的“三大法宝”
陶礼宾
东洲小学有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0岁;这是一支底气十足的队伍:130多位一线教师中,有115位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论文、参与过编书,近10年来,先后出版专著13部,产生了两位特级教师、28位海门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25位海门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有多人在省和全国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队伍是怎样炼成的?这其中又有哪些奥秘?经过半个多月来的听课、交流、调查、探究,我们暂且找到了促进该校教师快速成长的“三大法宝”:
法宝一:成立“特级教师顾问团”。
学校创办才刚刚四年,时任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和祝禧副校长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办好学校,必须要有一支过硬队伍。而当时的东洲小学,最大特点就是教师队伍太年轻——平均年龄24岁。怎么办?他们想到了当时非常稀缺的导师资源——特级教师。恰逢南通市著名特级教师“五朵金花”中有几位刚刚退休,他们心想:如果能请到她们来学校担任顾问、指导青年教师那该多好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俩的努力下,东洲小学顾问团于1996年底正式成立。从此,“五朵金花”中的杨秀兰、张育新、亓浦香和海门地区的专家陈松坡、陶加芳……成为了东洲小学的名誉顾问。他们的任务是与学校选出来的好苗子结成师徒,每人重点培养7到8名青年教师,签订协议,每周一次,检查备课,听课、评课。
这一方式一直坚持了10多年,至今还在延续。10多年来,每周的星期四,便是顾问团进校的日子。这一天,东洲小学就像过节,签约的徒弟们会提前准备好功课,等待师傅们检查指导:学校的汽车则必定于6点钟准时出发,一家一家登门去接住在南通的张育新、亓浦香、杨秀兰。专家们一来就钻进课堂分头听课,有时听同一个人的,有时听几个人的,下午再逐一评课。当天放学后,学校再用车将她们一个个送回,雷打不动!
专家们的介入,促进了该校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有一次,在教研活动结束后,与一位教师交谈时听她说:“拜师学艺痛并快乐着。自从拜师以后,每到星期三就感到非常的痛苦和紧张,原因是要准备迎接星期四师傅的检查,但10多年来下来,自己的成果多了,教学上进步了,业务上的各种荣誉和称号也都来了,这时又感到非常的快乐了。”
一所小学能得到这么多专家的悉心指导,这是怎样的一笔资源?事实证明:从96年以来,许新海和祝禧先后成长为特级教师,以这两位为代表的一个骨干团队也逐渐形成。最为可喜的,“特级教师顾问团”成立以来教师们的求学积极性普遍高涨,每到周四,老师们都会抓住机会跟在特级教师们的周围虚心请教,甚至中午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
听吴校长介绍,近年来,该校特级教师顾问团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是该校不定期的导师,现任校长祝禧就是她正式签约的弟子;特级教师李庆明,也经常来给青年教师说课磨课,分管本部的吴建英校长就是他的学生;南通市教育局教研员唐铁生,不久前也加入了顾问队伍;而被培养为特级教师的祝禧校长,则早就开始了对该校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以市教育局命名的“祝禧名师工作室”现已正式启动。
法宝二:创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
星期天,是空校的日子,也是所有教师回家休息的日子。可在东洲小学,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却是青年教师们的“工作日”。为了加速培养“青年教师骨干群”,使每一个教师都练好内功,从1998年教师节开始,学校创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简称青发中心)。“青发中心”每周日下午集中活动一次,每次两小时,主要任务是帮助所有教师实现学校提出的基本素质目标,即:四会(会当班主任、会操作常用电化教具、会使用电脑、会说英语),四能(能说、能写、能上课、能辅导),四心(精心把握大纲教材,用心锤炼语言改进教法,专心学习理论积累资料,尽心培养学生联系家长),四转化(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化、教书匠型向学者型转化)。根据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青发中心”确立了“分类指导、分层提高、分步达标、分批拔优”的培训原则,将全校教师分成4个梯队,不同梯队的教师,有不同的练功内容、不同的达标要求与方式,每年年底,“青发中心”会根据不同的梯度要求组织考核评估,达标者可以升级升格。培训主要采用校内“导师制”和“师徒传帮带制”,每个人可以既是师傅又是徒弟,不分学历、年龄、职务,只看单项,谁“能”谁做师傅。各单项训练有目标、也有责任状,保证一段时间后要满师,满师师徒均可获奖。到今年为止中心已活动10多年,东洲小学的所有教师也都经历了“大纲教材、语言文字、课堂教学、电教操作、软件制作、作业布置与批改及课外辅导”等内功考核。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青发中心”还针对教师的年龄、个性安排了全面开放、新鲜活泼的研究活动,如“在线研究”“团队研究”“案例研究”等。他们在校园网上开设了两院四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学设计院,教师发展中心、课程资源中心、少儿活动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现在,东洲小学每周二、三、四的下午都有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而且每个人手中都有课题,每个学科都有教研课,每学期都有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以前,青年教师都怕写论文,现在,对写论文都有了兴趣。
法宝三:确立“天天感动学生”的理念。
走进东小校门,有一幅巨大的宣传标语很是显眼,上面写着“天天感动学生”几个大字。“天天感动学生”是东洲小学在 “十五”期间确立的教育服务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需要、在具体的教育行动中关爱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后勤职工,也要考虑怎样把每一顿饭菜烧得可口,让学生喜欢吃;把每一件活动器材维护好,让学生有安全感。
来到该校半个月,让我深深地感到“天天感动学生”的教育服务理念已不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它已根植到东小这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心间。它引领着一群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具有开创精神和教育理想的人用自己的质朴率真的行动,在新生活学校的建设中,演绎着一个个“感动学生”的动人场景:每天早操前,都会有一位校长隆重地表扬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校长的表扬,让表扬学生的事迹感动每一位学生;每堂课前,无论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都会提早几分钟进教室,和学生一起游戏;课上课下与孩子们讲话时,不管校长、老师都会微笑着弯下腰低下头……
感动,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动,是春雨随风,润物无声。教育的功能,其实包含感化。相对于今天太多的出于功利目的的灌输,感动学生是一种大境界。能够天天感动学生的教师,那将是学生多么喜欢的教师;学生喜欢教师,教与学的辛劳便变成了幸福。在与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平时交流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来到东小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动。”有感动才会有心动,有心动就会产生行动,正是这发自内心的行动促进了东小这支队伍的快速成长。一所学校,如果教师能天天感动学生,那么学生才会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学生幸福了,我们的教师也就幸福了,同时我们也就能在幸福中收获成功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