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8/5/22 9:26:0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58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教师队伍建设”同类课题沙龙研讨材料
农村小学实施有效性校本教研的行动历程
——江宁区“教师队伍建设”同类课题沙龙研讨材料
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课题组 杨小林
我校“农村小学实施有效性校本教研的研究”这一课题是省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将有关课题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的行动历程汇报如下。
一、课题申报,意识增强期(2006年)。
二、开题论证,真正重视期(2007年上半年)。
㈠开题论证会指明方向。
㈡重视理性思考与调查分析。
首先,精心修改课题方案。
1、对课题进一步“界定”,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形成明确的系列子课题:⑴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分析;⑵农村小学有效性校本教研内涵及其特征研究;⑶农村小学有效性校本教研模式研究;⑷农村小学有效性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研究;⑸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的实效性研究等。
2、进一步调整细化“研究步骤”
其次,初步分析我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教师年龄偏大,学习意识相对较差
2.所教学科本位知识陈旧,结构不健全
3.对新课程理念不能深入理解,甚至有些茫然
4.固守着自己一套教学方式,运用新学习方式较生硬
5.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手段,疑惧多媒体教学手段
(年龄偏大,产生职业倦怠感;教师,尤其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影响积极性;学校考核趋于平均化,工作业绩与收入关系不太大……)
再次,调查了我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程度。
(调查结果启示:……校本教研模式、制度保障极为重要)
三、建章立制,初步实践期(2007年下半年)
㈠初步拟定我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㈡初步构建校本教研的管理考核制度。
四、提炼模式,初步深入期(2008 年上半年)
㈠校本教研模式名称:主题式系列化校本教研
㈡校本教研基本过程:遵循“问题——设计——行动——总结”基本程序
㈢“主题式系列化校本教研”常规活动具体行动步骤
(一般4周一个主题活动,特殊情况下也可2至6周一个主题系列活动)
1.问题——主题
学初,在分管领导指导与参与下,各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教研的几个基本“主题”。同学科的共性问题,由低、中、高学科组合作提炼“主题”;非共性问题,分低、中、高学科组分别提炼“主题”,并安排好大致的时序。(具体执行中,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评析:“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
2.设计——方案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各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培训)”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活动方案。
【评析:精心设计详细的“活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行动——建构
⑴学习
间周三业务学习:由教导处统一安排,一般会提供“学习提纲”,教师学习重点不在摘抄,重在运用理论反思自身教学问题。要求教师个人每月重点写一次学习反思,并组织评比。
学科教研组业务学习:由教导处指导,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各学科校本教研专用时间(周二语文教研日、周三英语教研日、周四数学教研日、其他学科组在周三等时间相机进行),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并认真写好反思记录、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评析:“主题化学习” 是校本教研的一个理性基础,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抓手,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方向和深度。】
⑵集体备课
在学科校本教研专用时间,组织教师结合学习主题进行说课和集体备课。一般按照同年级同学科方式分组进行,教研组长牵头,备课组长具体负责。之后,主备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精神修订设计理念,并进行优化设计。
【评析:“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⑶课例、研讨
课例分教研组与备课组两个层次。一般上午观摩课例,下午研讨。上午组员带上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观摩课例,课后执教者及时完成说课自评稿,听课者填好教学评价表。下午组员带上主题学习材料、主题学习反思记录,听课笔记、教学评价表,以及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动参与研讨交流。
【评析:“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教研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辩。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关照下的实践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
4.总结——自觉
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教研组长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并适当安排曾外出学习、教研的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二级培训。
【评析:“总结”是一轮“主题式系列化校本教研”活动的最后阶段,但不是研究活动的终结,而是深层次研究的新起点。“反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组织者到参与者,反思均贯穿始终,促进教师形成研究的“自觉意识”,养成在实践中研究反思改进工作的“自觉习惯”,使得教师过上有专业品味的教育教学生活。】
总之,“主题式系列化校本教研模式”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综合考量了农村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目标、内容、操作模式、评价等要素,切实按照“发现问题——设计主题——行动研究(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等)——总结提升——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基本流程,构建了一种有效的语文校本教研操作新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科教研中“目标不明”、“零打碎敲”的状况。
㈣有关要求
五、问题与思考
1.课题研究范围涉及面较大,驾驭它的能力有待提
“农村小学实施有效性校本教研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校本教研”,涉及全部学科和全体教师。目的是提高其有效性,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研究之重要和任务之艰巨,对于我们这农村小学更是挑战,必须提高驾驭它的能力。在工作中采取了老、中、青教师分层要求;重点抓语、数、外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其他学科相对跟进。
2.课题组成员专业引领能力不够,呼唤专家引领
学校加强了学习与培训,但核心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仍显不足,也缺乏较强的辩证统一方法论的支持,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在研究中有时表现出“就事论事”式的,对于系统性深入研究有些影响。课题组在设计问卷、分析资料等科研方法的运用上仍不够精到,表现在操作层面上有时不够扎实有效,同时课题组成员,对全体教师的专业引领能力也略显不足,呼唤专家引领。
3.教师对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认识程度和参与性不平衡,需要再激发热情。
多数教师已认识一研究的重要性,但工作一忙,又会降低热情,持之以恒的研究品质稍有欠缺。尚有部分教师,尤其是从村小刚并入的中老年教师,对研究仍有陌生感,认为研究是专家的事,表现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应付,效果有些受影响,需要再激发热情。
4.教师时间精力有限,需要减负前行。
在应试教育尚未根除的当下,要做到教学与教研两不误确有困难,教师忙于教学常规工作,用在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不够,规范的课题材料有时也让人目不暇接,影响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减负”与“增效”,让教师轻装上阵。
5.学校进行校本教研条件稍差,需要加大投入。
学校购置一些必备的用于研究的书籍问题不大,但对开展“送出去请进来”等活动,在经费投入上表现出一些困难,特别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教研科研考核与奖励的力度仍显不足,学校应加大投入。
总之,我们要树立信心,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定能达成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景:解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变校本教研活动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努力构建符合我校(农村小学)实际的,并且有理论支撑的,校本教研的模式与制度体系,并促成教学、教研、科研、培训多位一体的整合,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执行新课程的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带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