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特色建设>>聚焦小班>>阅览文章

帮助一年级孩子学好数学

发布日期:2007/11/14 14:42:5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72位读者读过


帮助一年级孩子学好数学

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刘素琴

 

对孩子来说,上学是伴随着岁月自然来临的事情。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执教者,千万不要让这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帮助他们学好数学。

一年级孩子出现学习跟不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原因,也有后天原因;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等等。影响一年级孩子学习质量的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与小幼衔接的挑战

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大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由于这些孩子们机体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够成熟,意志薄弱,很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力分散,出现坐不安定、做小动作等情况。因为没有好习惯,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时间长了,“负积累”多起来,欠的“债”一多,学习也就有了困难。

二、教与学的冲突

新课改实施后,教学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从一年级就开始倡导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特长。如计算教学中新知出现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寻解题方法,然后教师将这些方法进行罗列后,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后在比较中优化。这对于智力较好,反应较快,有数学特长的学生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形成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在数学课上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表现得很出色。而对于一些数学思维不是很强、反应较慢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应接不暇,跟不上教学的节奏,日积月累,差距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学困生,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如何帮助一年级孩子学好数学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与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7的认识”时,我先用7枝铅笔、7本书、7块橡皮等学生熟悉的东西,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并数数;接着用7只兔子、7张卡通画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再数数,并说出7只兔子、7张卡通画等图片各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听拍掌声,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7”说一句话。这样,使学生既形成了“7”的基数概念和序数概念,又兴致盎然,效果很好。

2.加入游戏,增添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游戏活动是把孩子引入“乐学”大门的好方法,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活动,就会像磁铁般把孩子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如教学“8的分与合”中,我加入了“碰球游戏”:

师: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

生:嘿!嘿!你的1球碰7球。

师:嘿!嘿!我的3球碰几球?

生:嘿!嘿!你的3球碰5球。

师:嘿!嘿!我的6球碰几球?

生:嘿!嘿!你的6球碰2球。

……

这一教学过程中,节奏型的语言,师生间的互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兴趣浓厚,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设计情境,发展兴趣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充分发挥情境本身的吸引力,并辅之以现代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习兴趣。

例如,教完“10的分与合”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开运动会,参加投圈比赛的小动物很多,猴爷爷规定每人每次只许投10个,猜猜看,小兔投中了几个?没投中几个呢?小松鼠投中了几个?没投中几个呢?电脑显示比赛现场(动画),答对了,电脑发出两次欢呼;答错了,电脑给予适当地鼓励。

多媒体技术呈现的独特的声、光、色、形、动画等,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10的分与合。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非智力心理因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孩子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不会好。孩子刚入学,就要抓紧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习惯。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计算及检查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等等。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教师应在掌握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1.向孩子讲明养成良好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要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克服哪些毛病,让孩子心中有数,做起来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落到实处。

2.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

3.要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加以指导。如教独立检查作业的方法,口算题检查的方法是“一对二算”,“一对”就是和课本上的题对一下,看题抄对没有;“二算”就是用本子盖上得数后,再算一遍,算一题往下移一题,看得数与原来写的得数是否一样。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4.与家长密切配合

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需要家长大力地支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适时地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行为表现情况,对学生的缺点用借桃喻李委婉地指出,通过表扬别的同学在某个方面的优点来提醒家长,让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孩子们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小学生在学习中最感困难的地方。如果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长河中有什么关卡的话,这些重点、难点的知识就是一道道关卡。在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地闯过一道道关卡,就可以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10——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掌握“一个十是10和“10个一是十”就是个难点,必须让学生进行操作, 从实践中直观理解所学。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棒,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让学生感受10根小棒捆之前与捆之后各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体会到捆之前是10个一,捆之后是1个十,10个一是一个十。理解了一个“1个十”后,学生在摆11——19中的每个数时,就能很快地拿出一捆再加几根,而且,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从而逐步完成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既理解了知识,又增强了实践能力,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学困生的产生。

四、注意差异,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教材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教材所提供的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必然回影响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间的差异呼唤着我们要因材施教。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考虑到: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会随着家长到菜市场买菜,去超市购物,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一些面值的人民币;而有的孩子由于家长管制紧或家庭拮据等原因,接触钱币机会比较少。前者在学习中会比较轻松,而后者学习时就容易产生困难。于是,我就从银行兑换了若干面值的人民币提供给学生,通过分类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再通过购物活动的场面模拟,突出不同的付款方式来掌握元、角、分的进率。这样,在活动中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到了个别,顺利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

总之,一年级的数学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础,这最基础的一步,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我们一年级的数学执教者,一定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不要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林崇德、申继亮:《小学数学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华艺出版社,2001版。

纪小村:《小学数学兴趣培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马蕊兰:《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罗双彦:《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努力实践与反思 扎实构建新型学习方式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