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学管理>>阅览文章
发布日期:2015/11/10 9:25:57 出处:本站 作者:15234 有917位读者读过
主编:杨小林 副主编:李家春 编辑:李强 周霞 徐锴
一、外出研训(专业前沿)(李强编辑)
10月教学科研部派出教师外出培训的教师有:李鸿见、檀炳霞、周为民、李强、陈凡燕、时怀芹、臧梦园、李冰、卢雪箫、赵希、王红娟、张勇、李静,分别参加了区骨干教师班、区教科研会议及各学科教研活动等。每位参加培训教师外出前都根据学校要求安排好课务,认真学习,作好记录。
二、校本教研 (李家春编辑)
1、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认识几分之一”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10月14日,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次“认识几分之一”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李成宝、张继春、刘双宝、孙俊、周欢五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数学教师担任评委,张勇校长做现场指导,由王红娟、张勤、李冰、张娣四位青年教师执教。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课后,四位执教教师分别对自己本节课的得失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并对其他三位教师的课堂给予了一些评价和建议。反思、评价结束后,五位评委教师以及张勇校长对四节课进行了精彩地点评。对四位教师课堂的精心设计给以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此次教研活动开展地非常成功。相信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我校的教学研讨氛围会更上一个台阶。数学课堂也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2、基于白板教学的英语校本教研
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在渐渐地走进小学英语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感应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具有课件的播放、音视频的放映、资源库的调用、网络资源的应用等各项功能。本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开展英语校内教研课活动。这次授课的是刘恋老师、赵希老师和高洁老师。
课堂上,三位老师运用电子白板教学,使教学活动多样,节奏加快,动感增强。课堂容量加大。教学较以往有了明显的线索。老师轻松地将各种形状来回拉动,使学生的积极性的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同时使枯燥的形状马上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最后的拓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加宽知识授新域限,给教师备课创设了一个能动的空间。白板教学的广泛使用,把原有的“任务”教学加入新的内容。
本次校内教研课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最后,推出赵希老师参加区级英语白板赛课。
三、教育科研 (李强编辑)
1、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区个人课题的申报,我校共有36人参加;
2、组织教师参加省级班主任知识竞赛,我校有54人参加;
3、对各班级上交的科技创新大赛作品进行初评,并择优上报。
四、计划安排(下月重点)(李家春编辑)
1、加强教学五认真管理,迎接区教研室飞行视导;
2、继续开展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3、做好市、区两级课题结题工作。
五、量才论坛
量学,量才而施
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王红娟
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解题训练的大校场,刻意追求解题技巧,应付考试,让学生负重不堪。所以,学生厌恶数学固然有其原因,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教材是死的,只要肯下功夫多研究几遍就不难掌握。而课堂上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巧妙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如何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如何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安排教学节奏……这些都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可能会怎么想,可能出现哪些“不和谐”的地方,教师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的进教室。
一、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更是一个个稚气未退的孩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数学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基于儿童的视角去教学,势必要求教师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必须做出“下蹲”的姿势,深入教材、解读教材,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情趣因子,用“孩子的眼睛”看教材。
计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枯燥的数字计算往往是学生的“死穴”,即便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学生也会表现出不耐烦、不用心、无所谓的心态。有时看到学生的错误,老师就会特别苦恼,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部分无非就是那么几种,为何学生错误百出,甚至明明会做的类型,也有些学生会冷不丁的出错。
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题的兴趣,我们全班师生一起把简便计算进行“分门归类”,并为每类起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名字。如:
3.29+0.73—2.29+2.27和这一类型被称为“找朋友”。以3.29+0.73—2.29+2.2为例,3.29和2.29是好朋友,因为通过交换位置之后3.29—2.29=1,同理0.73和2.27是好朋友,因为0.73+2.27=3。这类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使用加法交换律,经过计算能得出整数或整十数。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目的就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处处有生活,即便是枯燥的计算,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当我们以儿童的姿态面对数学,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数学,就会折射出一种兴趣盎然的儿童生态课堂。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固执的教着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比如,同样一节《认识分数》的数学课,两位老师分别是这样上的。
片段一: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啊?(生:从中间切开)
师:从中间分就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那每人分得多少呢?(生:一半)
师:老师现在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动画演示),这是蛋糕的一半,这也是蛋糕的一半。
师: 一半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师:我们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这节课咱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仔细看,平均分、两份中的一份(边讲边演示2)。观察这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一份)。会读这个数吗?(指明几位学生读并齐读)
师:这一份是2,那另一份呢? (生:也是2)
教师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2。
片段二:
师:他们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他们两人,每人分的多少个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表示吗?你能想到一种表示的方法吗?(小组讨论)
生:一人一半;半个;画图表示;2;1……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这时又来了小明和小芳,这个蛋糕要平均分给他们4人,每人分的多少呢?你想怎么表示?
生:一人一小半;小半个;画图表示;4;1……
师:如果这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这个小组的10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想怎么表示?
(生: 10;1……)
师:为什么不用文字和图来表示? (生:不好表达了;不好画了……)
师: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4份、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了,用文字表示又不够准确,用图来表示又不方便,非常感谢这些同学创造来的这种新的数,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师:同学们刚才这些表示方法其实和分数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不同。在一开始,和同学们一样,人们对分数也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接下来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述了分数的由来。
这两节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课里都蕴含了许多新课程元素,如从生活实例出发、动手操作活动,等等。教师也采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分数,使知识点得到了落实。我们也不仅反问,在不同的两节课上,学生究竟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不难发现第一位教师的备课关注点局限于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设计上,始终无法跳出教科书的编写顺序和框架,从而忽视学生的发展。第二位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三维目标,分析了学生的起点、分析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的可能发展空间。换言之,第二位教师思考了——关于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会了什么?还需要教什么?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明确指出数学课堂的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的教育空间。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等一系列原因,就会导致学生的发展差异。所以,教师应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克服重共性轻个性特长培养,做到个别提高与普及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存在着与师生、生生思想的交流、碰撞,难免会存在各种“意外”的发生,种种灵活机智的解决方法的出现会消减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如果能机智把这种“意外的回答”作为“惊喜的礼物”,丰富课堂教学资源,那么将迎来一个充满思维火花、充满昂扬生命力的课堂。
要做到了解学生既不是举手之劳,又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一点点的进步,才能更加有效地量才施教,否则徒然空忙。
虽然数学知识常常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表达,但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照本宣科,不应该是仅就“学术状态”的数学学习,而应该是“发展状态”下的数学学习。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基于孩子的量才施教,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