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阅览文章
发布日期:2017/3/29 8:35:33 出处:本站 作者:高倩颖 有815位读者读过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信心,课堂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小。针对如何建立学生自信心问题,我有以下想法。
一、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我能行!”从而唤起自信、自尊。
其次,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的“权威”定论;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每个学生感觉到“我真行”,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学生怎样学习语文,影响着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应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成、完善和扩展,体验自身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新知的艰辛及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树立起充足的信心。
1.以旧引新,激发动机,在比较中唤起学生的信心。
2.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3.组织练习,学用结合,在解疑中增强学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