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发展中心>>青年教师论坛>>王紫嫣>>阅览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其对策

发布日期:2017/9/12 15:12:37 出处: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作者:王紫嫣 有795位读者读过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以看出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更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安好的状态。新课程明确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投入愈发加大,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上教师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往往出现小学生过度焦虑。他们整日忧心忡忡,尤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数表现出过分的担忧,生怕不如别人。近年来,小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如4小学生喝农药集体自杀事件,江西3小学生因作业过多跳楼事件等,让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水平教育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厌学。凡是涉及到学习的问题就容易出现逃学、弃学现象。上课容易开小差,做小动作,不能保持专心听讲。课后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故意拖延,抄袭甚至丢弃作业的现象。

   2.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体现在不能和同学融洽相处,出现争吵、打架、斗殴的现象,没有知心的朋友,被同学孤立,形成孤僻的性格。更是指不能够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自私自利,不服从父母、老师的规劝、管教,出现逆反的行为,严重时甚至出现离家出走等行为。

   3.情绪波动较大。时而孤僻,时而胆怯,易怒,主动挑衅同学,过于敏感,多疑,不愿意接触社会。对家庭过分依赖,对他人极度冷漠等等。

   4.严重的不道德行为。骂人、打架、破坏公物、说谎、偷窃、欺凌弱小、虐待小动物、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畸形的超前消费、离家出走等等。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应该不仅是唯一的关注重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应该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科学的、有效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相对于成人,具有心理不够成熟的先天不足,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容忽视。相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小学生在成人的眼中,小学生应处于无忧无虑的阶段,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容易被长辈归结于心智不成熟,偶尔犯错等原因,因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略。然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将会对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小学生能否与家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压力问题都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小学是一个人进入学校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开始,而这些问题一旦产生,也同样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最佳的时间。只要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都对此产生重视,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才能够让小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才能让小学生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新教师的收获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