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8/12/12 14:48:1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38位读者读过
-----结合友善用脑理念,谈小学英语课堂的结尾
【内容提要】精彩的教学结尾会给一节课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能为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还能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教学临近结束时精神为之一振,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结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友善用脑 小学英语 课堂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头难起,尾难落”,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新西兰著名的教育家克里斯蒂提出的“友善用脑”理念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在功能完好时,会不断地寻求事物的意义、事物间的联系和对事物的结论。高效的教学方法就要利用这一点,在每个课堂片段后进行清晰和高效的结论。当一堂课快结束时,学生或久坐显得精力疲乏,或是情绪仍沉浸在老师的教学中,这就要求课堂的结尾要比开头和主体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但从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英语教师只重视如何开好头,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在课堂结尾时却草草收场,常常是虎头蛇尾,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结构性,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设计结尾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设计结尾需要教师设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结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结尾的原则
友善用脑把神经教育学的理论,转换为教师成功教学,学生成功学习的一种技法。它把人本的情怀渗入其中,使学习具有更浓重的友善色彩和积极的人本精神。因此,友善用脑的英语课堂教学结尾,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巩固性原则。小学英语课堂上,一堂课的知识容量相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除了教学过程合理、教学方法得当之外,下课前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更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根据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原则,在下课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帮助他们记忆消化。这不仅是完成当堂课教学任务的需要,而且还能为下堂课新内容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发展性原则。英语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教给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下课前,必须通过恰到好处的引导,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增强他们语言交际的能力,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双边性原则。结尾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样应该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切忌教师一人包堂,教师应自始至终抓住学生,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也要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搞好教学结尾。
四、多样性原则。教无定法。如果教师总是采取固定的结尾模式,即使是再好的方法,时间长了,见得多了,学生也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等情况,经常变换方法,让学生总有新鲜感,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英语课堂教学结尾的方式
“友善用脑”要求我们课堂教学的结尾仍要真正“以人为本”,要认识到学生巨大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乐学、会学。课堂结尾是一种艺术与创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新兴的“友善用脑”理念和小学英语课堂的特点总结了如下几种英语课堂结尾的方式。
一、活动表演,学以致用。
“友善用脑”理念认为:课堂活动能激活大脑中的神经传导通路,让信息的传送畅通无阻,并且会减少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于学习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中信息的传递和储存。英语课堂结尾多采用表演式或活动式,教师在课堂最后几分钟为学生语言的输出创造一个平台,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前面的课堂学习,语言知识能够转化成实际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学能为我所用,必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过程。同时同一单元内多为一个话题,精彩热烈的课堂结尾也为下节课的开展埋下了良好的伏笔。在课堂结尾处安排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趣味活动,如调查访问,游戏竞赛等,能够活化学生的思维,利于知识的迁移。结尾处活动的安排要有别于课堂进行中的活动,要求体现全面性和总结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积极主动运用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牛津小学英语6A第二单元Ben’birthday,在学习了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s?之后,结尾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组组员的生日及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这个活动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句型,也增进了学生之间友谊。
学习要“学以致用”,而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了英语后,会开口说英语。为此,每节课结尾时留出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课前自编的小对话,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但是台词必需要运用已学过的类型。这样做不仅复习了旧课,而且是一种创造,是语言的活用,从而加深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二、游戏歌曲,激发兴趣。
“友善用脑的课堂”要求教师努力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适当的游戏和歌曲能为学生营造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结课关系到本课时的效果和下一课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时因为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或者因为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课堂教学较为乏味。此时如果巧妙地运用游戏,不但可以收集到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大量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巩固知识,还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文歌曲或歌谣是一种很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 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中年级通常以简短的对话为主要教学内容,因而,我常常在新授内容结束后,将这些对话编成富有节奏的韵律儿歌。学生们边打节奏边诵读,很快就将本堂课的新内容记住了。而五、六年级的课文比较长,把整篇课文编称韵律儿歌就不太可能了。因此,我常常选择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或词组,编入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歌曲,或者搜集一些以这些词句为内容的歌曲,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如:牛津小学英语5A第三单元At a music lesson B.C两部分的教学,在课的结尾我安排了学唱《We can sing and dance》这首英语歌曲,歌曲节奏简单,学生一学就会,然后再让学生用学过的动词或词组来替换歌词中的sing、 dance、 play the violin。这样既放松了学生的身心,又让学生在学唱歌曲中巩固了新单词和新句型。
三、归纳总结,画龙点睛。
友善用脑的课堂经验是将遗忘最小化和将记忆最大化。归纳总结是英语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结尾形式,也是促进学生记忆的一种方法。小学生不善于归纳知识,课尾要引导学生回到整体上来,在一堂课结束前,教师利用最后几分钟把当堂课的内容加以简单总结,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考点,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框架,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最大化。如牛津小学英语6A第七单元C部分主要学习了名词性物主代词,对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物主代词的形容词性和名词性学生特别容易混淆,在课的结尾我引导学生把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加以归纳总结,帮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和用法,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
四、设置悬念,寻根破疑。
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设下悬念,能勾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望,激起他们寻根探源的欲望。如教师在课尾出示和下节课有关的谜面,就是不讲答案,“I will tell you the answers tomorrow.”学生当然就只有等到上下一节英语课,才能得知答案了。
五、拓展延伸,迁移提升。
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教师应把课尾作为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的新的学习起点,或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课堂”。例如在教完牛津小学英语5A第六单元A部分的对话后,我补充了打电话用语Hello,is…in?May I speak to…?要求同桌用本课所学句型,老师补充的句型及他们所能想到的句型编一些对话练习打电话。这样向课外拓展延伸,把学到的知识整体迁移和提升,激活。
六、自然结尾,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便是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结课方式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好像不讲究任何技巧就可使用这种方式,其实往往要求教师的教学技巧纯熟、高水平地驾驭这种结课方式,并使之达到艺术的境界。
七、沉思冥想,整理储存。
有效的结束授课的方法应该能够让学生牢牢记住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学生片刻冥想的时间,让他们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整理和储存本节课所接受的信息。冥想时教师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让学生处于一种利于自然无意识整理和存储的良好状态。教师用平静、缓和语气提示当堂课所学主要内容,也可让一位学生来讲一讲他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冥想能教会学生花时间进行无意识的反思。
总之,结束无定法,好在巧用中。精彩的教学结尾会给一节课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能为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还能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教学临近结束时精神为之一振,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